(1)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除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的免税农产品以外的所有增值税应税货物,以及烟、酒、化妆品等11类列举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之所以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是因为出口货物退(免)税只能对已经征收过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已纳税额和应纳税额。未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包括国家规定免税的货物)不能退税,以充分体现"未征不退"的原则。
(2)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即输出关口,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是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凡在国内销售、不报关离境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出口企业是以外汇还是以人民币结算,也不论出口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视为出口货物予以退税。对在境内销售收取外汇的货物,如宾馆、饭店等收取外汇的货物等等,因其不符合离境出口条件,均不能给予退(免)税。
(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的货物。出口货物只有在财务上作出销售处理后,才能办理退(免)税。也就是说,出口退(免)税的规定只适用于贸易性的出口货物,而对非贸易性的出口货物,如捐赠的礼品、在国内个人购买并自带出境的货物(另有规定者除外)、样品、展品、邮寄品等等,因其一般在财务上不作销售处理,故按照现行规定不能退(免)税。
(4)必须是已收汇并经核销的货物。按照现行规定,出口企业申请办理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必须是已收外汇并经外汇管理部门核销的货物。国家规定外贸企业出口的货物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上4个条件。生产企业(包括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下同)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必须增加一个条件,即申请退(免)税的货物必须是生产企业的自产货物或视同自产货物才能办理退(免)税。
一、[新闻]3000亿出口退税缺口怎么填
财政部主导的一项出口退税改革措施仍在艰难修改。
该项酝酿已久的政策核心有二:一是将现综合退税率调低4个百分点至11%;一是以前积欠退税由中央财政分年偿还,从今年起新增退税由中央和地方按75%与25%的比例分摊。
一位专家说,新政策今年9月底之前肯定会出台,不过财政部、商务部与国税总局均对此一说未予确认。
出口企业泥足深陷
“在中国做一单出口生意的周期是2年。”陈先生说,这让他的外国生意伙伴感到无法理解。
——像他这样规模的企业,要拿到出口退税,至少得等1年半;而做成生意不算,因为利润都在退税款里。
陈原本是襄樊一家外贸公司的骨干,入行15年,曾经亲历过所在公司不堪退税款巨额拖欠、最终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噩运。而当地20余家外贸公司都因规模不够大,撑不住出口退税严重滞后的拖累,到去年已情况堪忧。
而对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必须直面退税滞后以及其中的待遇不公。温州市眼镜商会会长、温州远洋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子建表示,目前应退税款已占到公司总利润的近50%。
而当地80%的区级外向型自营出口生产企业,2001年的税都没退完,有些企业已难以正常运转。这些企业无奈之下祭出对策:要么核算成本时不考虑退税因素,要么控制出口、专攻内销。
作为浙江湖州最大的一家企业,升华集团今年已先后获得两笔退税指标,分别是9万元和81万元。按理说,它这样已经做大的民营企业不必报怨,但令升华董事长夏士林担忧的是,旗下升华拜克(600226.HK)的一家进出口子公司成立才两年,被拖欠的退税款已累计2400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累计欠退税额3567万元,接近年利润的1/3。
相对而言,三资企业日子要好得多。国际香料香精(杭州)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就承认公司在退税方面已享受到了较好待遇。这家中美合资企业2001年的应退税款今年基本退完,不过2002年还有700多万元在排队,好在可以贷款,当地政府贷款贴息50%。
而对更大规模的企业来说,纵有贷款政策也难扭转乾坤。广东省丝绸集团累积的应退税款高达12亿元,而广东外贸集团各成员企业应退税款共近24亿,企业的经营利润未必够偿付利息。
出口退税返还期限的不确定性,已经造成企业经营中难以预计的政策风险,从民营小企业到国有大企业,出口企业的资金链越绷越紧。
同样原因,出口退税账户委托贷款推出才两年,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已经露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带领的“出口退税政策研究”课题组今年先后赴浙江、上海等五地调研,考察200多家企业,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如果不采取措施,到8、9月份,银行贷款问题将进一步突显。
政策性困境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到去年底,中央财政对出口企业欠退税额已累积2477亿元。按照当前形势,出口退税欠账肯定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03年年底,出口退税欠税累积数额可能超过3000亿元。
“最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消化积欠的巨额应退税款。”隆国强说。在他看来,改制的迫切性远不如还欠退税的迫切性强烈:“中央财政应该先拨下去一大笔钱,通过加快退税进度缓解矛盾。机制的改变可以同时来做,关键是以后不要再出现新的欠退税。”
财政部官员上月曾表示,今年将尽力增加出口退税指标,但增加多少要看财政收支状况;而本月22日,中央财政即宣布再追加300亿元出口退税指标。两日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再出台有利于加快退税进度的《关于规范出口保理项下的收汇核销的通知》。
但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仍不过是杯水车薪。据统计,由于2003年已分4批用掉1072亿元退税额度,加上这300亿,下半年也仅剩517亿元可用额度。如果不继续追加指标,很可能是老账未清、又添新账。
是什么导致出口退税延迟、欠退基数越滚越大?从表面看,是每年出口退税财政预算持续不足,造成各地出口退税指标短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2年,退税指标年均增长率是17.8%,而应退税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7.4%;去年全国出口退税的总指标是1000亿元人民币,7月份就用完了。
但实际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整个退税制度背后的制度性缺陷。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增值税收入与出口退税的责权不一致。”隆国强说,我国增值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制,计划内收入中央与地方按75∶25比例分成,超出计划部分地方政府分享比重更高,但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政府支付;2002年出口应退税21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替地方政府分担了530亿元。因此,随着近年出口高速成长,中央财政的压力必然越来越大。
在税收征收环节上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除了偷逃税现象,每年地方税务机关违反国家税务政策审批的减免税也达到上千亿元,而一些地方搞包税制,超出的部分自然就流失了。
此外,这些年的出口退税额度并非完全根据出口额来确定,而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按计划分配,难免与出口贸易实际不匹配。
下调税率升高制度成本
出口退税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领域的头等大事。
“今年内肯定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领导很重视。”一位财政部官员透露说,方案设计由财政部牵头,商务部、国税总局、发改委参与,今年以来,国务院研究室、人大财经委专家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也纷纷赴各地调研,加紧探讨具体方案。
目前的主要分歧在于,财税部门认为,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属于出口激励政策;而外贸部门则认为,退税是中性政策,出口产品不含间接税是国际惯例,征收间接税的国家理应将出口产品所含间接税退还给企业,以保证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平等竞争力。
但不管怎样,降低出口退税率无疑有助于尽快解决由出口欠退税带来的巨额隐性财政赤字。按财政部测算,出口退税率调低4个百分点,明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可减少400亿~500亿元的压力。
除了能减少财政负担,减少出口退税还被认为是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现实之举。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就指出,出口退税实质上是将人民币贬值,减少退税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但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看来,降低退税率是短视的做法,会影响政府信用。
李还特别提醒,直至今日,我们大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仍未达到法定的“零税率”,这无疑影响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出口退税,必然导致有些产品退出国际市场,而退出后再想进去成本更高,可能也进不去了。”
“靠下调出口退税率来缓解出口退税问题,是个偷懒的办法,制度成本非常高,”隆国强指出,“认为需要降低出口退税率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老认为是财政掏钱在补贴出口,其实出口退税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以符合国际惯例。出口产品若包含间接税,意味着你的政策取向就是歧视出口。”
隆认为,调低出口退税率带来的制度层面看不见的损失更大。出口退税是贸易制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一定程度
二、企业出口退税的条件
出口退税的条件:首先企业须向深圳市国税局申请办理“出口退税资格认定证”。
(1)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除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的免税农产品以外的所有增值税应税货物,以及烟、酒、化妆品等11类列举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
(2)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即输出关口,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是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凡在国内销售、不报关离境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出口企业是以外汇还是以人民币结算,也不论出口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视为出口货物予以退税。
(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的货物。出口货物只有在财务上作出销售处理后,才能办理退(免)税。也就是说,出口退(免)税的规定只适用于贸易性的出口货物,而对非贸易性的出口货物,如捐赠的礼品、在国内个人购买并自带出境的货物(另有规定者除外)、样品、展品、邮寄品等等,因其一般在财务上不作销售处理,故按照现行规定不能退(免)税。
(4)必须是已收汇并经核销的货物。按照现行规定,出口企业申请办理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必须是已收外汇并经外汇管理部门核销的货物。
自:
本文链接:http://www.qhgqw.com/jingji/6926.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