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尾,浪漫的土耳其却出人意料的上演了股债汇三杀的“崩盘”惨剧,一时间恐慌情绪横扫全球。
然后就在昨夜,香港汇率市场也拉响警报:香港金管局连夜出手,狂扫170亿来干预港元汇率。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
时隔3月港币再迎挑战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美元兑港币汇率就急剧攀升,到4月上旬一度多日维持在7.85的警报线上,迫使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不得不出手干预。而在此之前,需要金管局来出手干预汇率市场的情形还要追溯到2005年。
自此之后,美元兑港币汇率就一直在7.85的弱方兑换保证区间线边缘徘徊,而香港金管局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统计,截至5月18日,香港金管局已经前后18次入市,累计消耗掉703.54亿港元。
但在被压制了3个月后,美元兑港币汇率再次选择了向上并试图突破7.85的警戒线,给港币币值稳定性带来重大挑战,而香港金管局也不得不再次出手。
8月14日纽约交易时段,香港金管局已在市场上买入21.59亿港元,成为三个月来首度进场干预。周三(8月15日)晚间,香港金管局连夜出手,先后买入23.55亿港元和72.53亿港元,至16日早间,再度买入50.2亿港元。
一个晚上三度入市,前后四次合计买入近170亿港元。
然而截止到16日晚上18时,美元兑港币汇率依旧徘徊在7.895附近。
前18次入市干预,香港金管局已累计买入703.54亿港元以捍卫汇率稳定,如果再加上最近两天内四次出手买入170亿港元,今年以来香港金管局已买入港币22次,合计买入约870亿港元。
香港如此频繁入市干预汇率也难免让外界开始担忧港币的前景。
联系汇率制度设计下的正常操作
不过,对于外界的议论,香港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昨日重申,这是联系汇率制度设计和正常操作的一部分。
可能大家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港币,其实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它不同于常见的主权货币,发行方不是政府而是几家香港银行,比如汇丰、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等。实际上它只是一种汇兑凭证,上面印了“凭票即付”四个字,意思就是指你把港币拿到银行,能够立马兑换成美元。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何只能立马兑换成美元,而不是其他货币?这还得从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讲起。
国际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也叫作“三元悖论”。大意是说,在一个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只能二者取其一。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自然不能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香港最终选择将港币与世界货币美元挂钩。这种设计方案有利于市场理解整个香港的货币政策,因为香港完全复制了美元的货币政策,当然也就放弃了自身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就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一开始港币跟美元是挂钩在了7.8的水平上,但长期固定在7.8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2003~2005年香港面临着大规模的资本流入时,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出手干预,于是就在7.8的两侧各增加一定的保护区,也就有了现在的7.75~7.85这个区间。
如果港币汇率突破了这个区间的上限意味着什么?
从现实情况来看,突破上限也就是击破自己弱势区间的红线,说明港币出现了明显的贬值趋势,将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资金外逃!
因此香港金融部门必须通过一定的操作来将美元兑港币汇率稳定在这个区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正常操作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联系汇率制度的两个自动调节机制:
1)套利机制:港元兑美元汇率下跌超过 7.85 时,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收购港元,以 7.85 港元兑 1 美元卖给金管局,兑换美元后再在市场上卖出,从中赚取差价,从而使港元汇率上升;
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港元受到冲击,兑换美元的汇率下跌时,金管局向持牌银行出售美元,赎回港币,总结余减少,使得利率上升,汇率回稳。
今日港元汇率触及弱方保证区间后,金管局的操作便属于第二种机制。
港美息差扩大,港币危机未除
对于港汇近期再度走弱的原因,市面上普遍分析认为港美息差进一步扩大,刺激套息盘转趋活跃,是导致港汇近日明显转弱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我们也看到,自美国实行缩表、加息以来,全球资金流回美国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不少依靠高负债实现发展的新兴市场国家前后遭遇资金外流、币值暴跌的悲惨局面。之前的阿根廷以及现在的土耳其,所发生的金融“崩盘”都在某种程度跟美元走强有关。
而目前美元加息的步伐仍在继续,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今年还将有1-2次加息,在这种趋势下,全球各类资产都或将遭遇恐慌式抛售。
时至今日,香港外汇基金有超过4万亿元的资产,其中超过八成为外汇储备并且外汇储备是GDP总量的 1.23 倍,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 0.4 倍左右。有如此雄厚的外汇储备做后盾,自然不会让港币轻易失守。但若想捍卫港币汇率也必将面临时间上的考验。
本文链接:http://www.qhgqw.com/qihuo/6414.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